智能工厂建设的两个现实问题:采集什么数据?谁是系统真正的用户??

工厂推进智能化时,经常遇到两个非常现实的问题:采集什么数据?谁是系统真正的用户?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- 文章信息 - 
本文作者郭朝晖老师,优也首席科学家,前宝钢研究院首席研究员,中国工业智能领域权威专家,公号蝈蝈创新随笔。

01

采什么数据?

 

智能化要采集数据,但现场的数据几乎是“无限多”的,采集频度也可以“无限快”。无论计算机和网络的能力再大、传感器再便宜,资源总是有限的。系统建设时,人们总是要面对采什么、存什么、存多久的问题。

我的观点是:建设系统时要采用“需求驱动”的原则,同时还要考虑到系统拓展的灵活性。所谓需求驱动,就是要想清楚采集这些数据干什么、有什么业务需求。当然,对先行者来说,完全“想清楚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
但关键是要认真地去想:要有人真正负责,要把业务需求和数据需求的关系想清楚,要认真地开一些务虚的专题会议,对吃不准的问题要给出预案,对需求要给出重要性的排序。企业可以允许“没太想清楚”,但是不允许“没有认真思考”。要避免拍脑袋的草率决定:基础工作都不认真,后续工作怎么做?

当然,理想的做法是有人做了尝试,知道什么数据有用、采集频率多少合适。大企业或设备制造商,可以先尝试出经验再推广。

02

谁是真正的用户?
 

数据采集上来以后,可以有多种用途。比如,可以用来进行管理和优化工作。问题是:数据和系统到底谁来用?是工人用?作业长用?车间主任用?技术人员用?还是其他岗位的人用。任何系统都要有明确的用户,用户模糊往往等于没有用户。

明确用户意味着明确人的责任。用户对系统开发的投入产出是有责任的。用户有提出需求的责任、有使用系统持续优化的责任(不仅仅是维持正常生产)。每当我看到一个画面,经常问的一句话就是:谁来看?看了这些画面有什么用处?来解决什么问题?

如果找不到这样的用户,责任就在系统开发方,在乙方更在甲方。
 

我想特别指出的是:数字化技术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支持持续改进。谁负责持续改进,谁就应该对系统的功能设计负有责任。如果没有人负责这一方面的工作,很可能就是公司的岗位设置有问题。

很多地方有电视大屏,显示很多数据。那么,这些数据到底谁来看?看了以后他能采取什么行动?如果看的人不能采取行动、有能力采取行动的人不看,就做不到“知行合一”,要这些大屏干什么?

阅读剩余
THE END